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第136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7-01-20 15:32

【经验交流】

 

烟台市实施品牌农业扶贫行动

 

烟台市把品牌农业建设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烟台国家级农产品优势产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和三次产业高度融合的优势,积极实施品牌农业扶贫行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发展村级经济,促进脱贫增收,走出了一条烟台特色产业扶贫新路子。

一、培育品牌产业促脱贫。烟台是国家级水果、水产品优势产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烟台苹果连续七年蝉联中国水果第一品牌,烟台大樱桃、烟台海参、龙口粉丝、烟台葡萄酒等品牌享誉海内外。在组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中,有针对性地指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市场影响力大、占有率高的优势产业,实行政策优先倾斜、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拨付“三优先”。今年,全市实施苹果、大樱桃、核桃、出口蔬菜、特色养殖等品牌产业扶贫项目125个,覆盖省定贫困村12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00人,基本实现品牌农业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进,实现“短期脱贫、长期致富”目标。莱州市引导后赵村、古村等8个省定贫困村整合土地1610亩,集中建设优质苹果无病毒矮化苗木示范园,当年实现脱贫增收。招远市金岭镇整合赵书策村等6个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土地,建起鲜食葡萄和矮化苹果基地800亩,打造一处生态农业园区,参与土地流转的87户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二、倡导品牌企业帮脱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植农村、贴近农民,理所当然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烟台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3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146家,农业上市企业13家。鲁花、张裕、登海、安德利、民和、龙大等国内行业领军企业,蕴藏着参与扶贫脱贫的巨大潜力、饱含着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和热情。烟台市顺势而为,坚持“自愿参与、互利共赢”,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倡导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结对共建,开展产业、商贸、就业、捐赠扶贫。422家企业参与,启动产业帮扶项目127个,108个贫困村、5000多名贫困人口受益。龙口市威龙集团通过兴龙葡萄专业合作社,流转周边26个村庄土地,发展规模化酿酒葡萄种植,吸纳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带动5个入社贫困村转化为中等收入村,398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莱阳鲁花集团通过茂川花生种植合作社流转招远市贫困村犁儿埠村1250亩土地建设高油酸花生育种基地,本村12户贫困户有9户加入合作社,另3户无劳动能力由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及种植花生收益人均4400多元。

三、发展品牌经济带脱贫。烟台农业资源丰富、产业链条长、三次产业融合度高,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突破产业界限,发挥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坚持因村制宜,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帮扶贫困村培育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实施电商扶贫。先后培植起莱阳市、栖霞市6个农村淘宝示范县,建设上线“烟台苹果网”,480多家龙头企业开通电子商务,烟台苹果网年销售1.2亿元,烟台大樱桃网络销售超过2亿元,直接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实现网上销售自产农产品,获得收益。莱阳市芦儿港村依托莱阳梨特色资源,成立沙田果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梨农入社,借助电商平台和现代物流方式,拓宽网络销售,合作社年线上莱阳梨销量32万斤,直接带动贫困户56户,户均增收7000多元。另一方面,实施农业观光旅游扶贫。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着力打造集种养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体,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投资160亿元打造瀑拉谷酒庄产业集群,张裕公司投资60亿元建设国际葡萄酒城,山东公路建设集团投资上亿元打造和圣休闲农场等,吸纳贫困人员就地就近实现就业1500多人次,莱州市初家村、昆嵛山保护区长岭村等9个贫困村蝶变成远近闻名的休闲观光旅游村,实现贫困村、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烟台市扶贫办)

 

省农业科学院发挥优势扎实推进科技扶贫

 

省农业科学院发挥科研、人才、项目优势,坚持“聚焦农村、围绕农业、突出科研、绿色增收”的原则,主动认领扶贫任务,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构建起“三层四轮双驱”的扶贫模式,“三层”即面向“省--户”三层开展立体扶贫;“四轮”即以对接地方政府、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第一书记、对接推广服务平台为四个主要抓手;“双驱”即突出农业科研优势,以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共同驱动,创新以科技为引领的特色扶贫模式,点面结合,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取得了扎实成效。建立330多人的科技服务(扶贫)专家团,遴选、集成了79个品种和42项实用技术面向全省公开发布。全院对接114个扶贫载体,共落实院派“第一书记”帮包村的贫困户84户,通过各类扶贫载体帮扶的贫困户1036户,通过科技扶贫重点县帮扶的贫困户15483户。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扶贫模式推广科研人员育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并配套成熟适用的种养新技术,实现区域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然后通过获益的农业企业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以有效形式帮助当地贫困人口脱贫。王金文研究员十几年如一日扎根生产一线,与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同吃同住,成功育成了肉羊新品种“鲁西黑头羊”,20161027日通过国家新品种现场审定。该羊肉质好,耐粗饲,抗病力强,饲料转化率高;饲养6-8个月,每只羊可收益1000元左右,较饲养小尾寒羊多收益100多元,节本、提质、增效显著。聊城东昌府区林福肉羊养殖合作社在王金文指导下,发展该品种种羊养殖,并通过“养羊送羔”的方式开展扶贫。合作社把怀孕的母羊交给贫困户饲养,并提供技术帮扶,待母羊产羔后,将羊羔无偿送给贫困户饲养,获取收益;母羊则由合作社收回,待重新怀孕后,再交给贫困户饲养。该合作社为每户贫困户送饲母羊3只,可得羔6只,半年多时间的饲养收益就约6000元。截止今年11月底,已送养母羊1500多只,送羔1100多只,帮扶贫困户500余户。

二是生态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发挥学科、团队优势,从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为涉农企业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打造绿色品牌,提升综合效益。果树所科技支撑泰安泰茶公司倾心打造新泰“良心谷”生态茶园,科研团队从茶园规划设计、土壤改良优化、无性系良种茶栽培、优质茶叶加工、市场发展建议到打造生态品牌全产业链提供科技帮扶,帮助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态优质茶,稳定了市场、提高了收益。该茶园流转当地三镇九村12000亩土地,流转费800/亩,每亩高出当地正常土地流转价格300元,并结合承包管理茶园、提供就业岗位、设立扶贫基金等多种方式帮助221户、321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三是科技成果入股扶贫模式发掘多年培育的科技成果市场潜力,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经营、管理、转化能力强的特点,把优质的科研产品和技术成果在合作基础良好的企业转化成科技股份的形式分配给当地贫困户,使贫困人员能长期从企业收益中分得红利,这是帮扶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有效途径。家禽所在汶上联合山东金秋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鸡苗入股”扶贫活动,每个贫困人口每年可从公司盈利中获得收益1500元以上。该所准备在莒县、兰陵等地推广该模式。

四是科研试验扶贫模式依托科研项目的实施,把收益较高、劳动强度较低的科研种养试验交给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贫困户承担,有效提高种养收益。资源中心立足科研实际,帮助贫困户寻找致富途径,掌握致富技术,树立脱贫信心,在增强“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先后在东平县梯门镇西柿子园村结合当地贫困家庭因病导致劳动生产能力低的实际,安排了便于种植且用工量少的杂粮品种资源繁育工作。并组织科研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贫困户生产,每亩地支付贫困户2500元,3亩地可帮扶一户两口之家。

五是“农业+”扶贫模式立足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通过农业+光伏、农业+农超、农业+微商等扶贫模式,实现“1+12”的扶贫效果。农产品所利用发展林下经济中研发的“中草药高效生产技术”,在沂南岸堤镇兴旺庄村支撑沂南骏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上千亩河滩盐碱荒地的光伏板下种植耐阴耐盐中草药,其中金银花300亩、丹参300亩、黄芪200亩、板蓝根200亩,带来土地收益80万元,人均增收365元,吸纳110名贫困群众就业,年收益达3600元。

六是转方式调结构扶贫模式对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结合地方生态区域特点,科技驱动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效帮助农民拓宽增收途径。我院主推的玉米花生宽幅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模式,在高唐、曹县、临邑、莱州等十几个不同生态区进行示范推广,有效缓解了粮油争地、人畜争粮、种养不协调矛盾,在确保玉米基本不减产的情况下,每亩地多产花生300-500斤,减少肥料、农药投入10%以上,实现亩增收500元以上,提高了推广区域近千名贫困户的种植收益。在东营垦利推广的盐碱地花生丰产增效栽培技术,实现了盐碱地亩产花生500多公斤,帮助黄三角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了新路子。

七是科研人才帮扶模式在无棣、费县、东平设立了科技扶贫重点县。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与当地农业部门或企业签订了13份《科技扶贫协议》;10名科研人员被地方聘为特聘专家;40名科研骨干深入东平担任科技扶贫专家。20167月,结合无棣县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需求,选派畜禽、食用菌、中草药、蔬菜花卉、果树种植等不同领域的11名专家和科研骨干赴无棣挂职科技副职,按照“一人一村”、“一人多村”的模式,结对帮扶37个贫困村。在地方政府支持下,11名挂职干部调动背后创新团队的力量,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8月份开始,在小泊头镇郭马村联合打造400余亩的多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打造科技精准扶贫样板工程。目前,园区已初步建成50个食用菌大棚,一个占地150亩的林下牡丹园和一个占地200余亩的百果园。下一步将逐步建设集林下养殖、盐碱地林果种植、中草药种植等为一体的种养加循环农业示范园区,融合发展农家乐、特色采摘、休闲养生和旅游产品加工等乡村特色旅游业。通过提供种子、苗木、肥料、技术等带动自主脱贫和提供就业岗位脱贫等方式帮助周边贫困户。选派5名第一书记到东阿县抓党建促扶贫,从搭平台、送技术、促产业着手,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甜柿、苹果等特色产业,帮助8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沈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