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45期(总第182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7-06-23 12:19

经验交流

 

莱芜市用活庭院方寸地 打造脱贫新引擎

 

莱芜市把庭院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引导贫困户充分利用闲置院落和房前屋后空闲地上项目、快脱贫,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扶贫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发展庭院项目的贫困户达到1.2万多户,涵盖950多个村;设立加工点150多个,2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80%以上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一、系统谋划布局,找准发展路径

找准项目、布局项目是庭院扶贫的首要工作。立足现实基础,注重系统谋划,为贫困户量身打造了丰盛的“项目菜单”。

(一)突出质效为先,策划选定项目。把质量效益作为选项目、定项目的核心标准,在充分征求农口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庄稼老把式意见建议基础上,通过算好成本账、效益账、市场账“三本帐”30多个产业项目中确定了两大类20多个适宜贫困户发展的优质特色产业项目,主要是香菇、蒜黄、宝葫芦、盆栽蔬菜、兔子、鸽子等种养项目和塑编、柳编、纸编、布艺、铁艺、豆制品加工、节水器材管件组装等手工类项目。这些项目普遍具有:产业发展稳,投资少、需求大、见效快、可持续,并且都有优质市场主体帮扶带动。进入门槛低,工作强度不大,劳动技术简单,主要是浇水或给料,除卧病在床的以外几乎都能干。增收效果好,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从事生产,大部分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通过立体化种养收入更高,高的每年可增收7000元左右。

(二)突出因地制宜,全域规划布局。根据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市场主体规模、劳动力状况等情况,按照“一村不漏、一户不落”的要求,合理确定庭院扶贫产业,促进项目集聚发展。在北部和南部山区,发挥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把发展庭院项目与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起来,依托同盟葫芦、中鸢家具等帮扶主体,发展柳编、宝葫芦种植、“中国结”制作等项目。在中西部平原地区,发挥“三辣一麻”等传统农业优势,依托永清食品、鑫汇食用菌合作社等帮扶主体,大力发展食用菌、蒜黄、肉鸽养殖和蒜米加工等庭院产业项目。在中南部新兴工业区,立足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依托塑料制品、节水装备等产业园,大力发展铁艺加工、节水装备器材管件组装等产业项目。在东部山区,立足资源禀赋相对不足的现状,主要通过挖掘传统工艺、引建外地企业、加强项目合作等形式,发展豆制品加工、外贸来料加工等产业项目。

(三)突出集约高效,优化庭院设计。以资源利用最优化、增收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庭院扶贫项目进行科学设计。主要探索了三种模式:立体种养模式,根据农产品种养特点和生产周期,在同一庭院进行多品种作物的间作套种和分层栽培,探索推广了“平菇+木耳+葫芦”“蒜黄+木耳+葫芦”“兔舍+葫芦”等立体模式,“一地生多金”,让贫困户一年四季都有收入。生态循环模式,把果蔬种植、禽畜养殖、粪便利用三者有效结合,构建绿色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如在养殖肉兔过程中,将兔棚产生的粪便按照每袋10元的价格回收,用于庭院种植项目,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污染零排放。多元共享模式,根据贫困户创业需求、院落面积,开展一院多业、一户多棚、集中建棚等多元发展形式。大王庄镇大下河村贫困户庭院面积普遍较小,村委会利用村级空闲地集中建立16个棚,由1个边缘贫困户负责管理15户卧病在床贫困户的养植棚,以棚养棚,既盘活了村级空闲地,又使卧病在床的贫困户享受到了庭院扶贫项目带来的实惠。

二、科学管理运作,创新务实推进

在庭院扶贫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子,确保了庭院扶贫项目有序开展。总的可以概括为“三精解三难”。 

(一)精挑帮扶主体,解决“谁来带动脱贫”的难题。研究制定了《扶贫帮扶主体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从全市10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及50多家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企业中,筛选确定了60家帮扶主体。结合贫困户的实际需要和每个项目情况,为每一个庭院扶贫项目精挑细选了一个或多个帮扶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签订保底收益协议,形成了“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庭院式扶贫工作机制。

(二)精心示范引领,解决“贫困户愿不愿参与”的难题。坚持以尊重贫困户意愿为前提,积极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适合的经营项目。一是抓宣传引导。对各区镇扶贫工作人员、村支部书记、帮扶主体和贫困户代表进行专题培训,各区镇也专门成立工作组,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解读,答疑释惑、宣传引导等工作。二是抓试点先行。前期在每个村选择3-5户作为庭院式扶贫项目试点,村“两委”班子帮助其清理庭院、安装拱棚,为犹豫观望的贫困户提供现实参照。三是抓交流观摩。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适时组织成员单位负责人、区镇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代表现场观摩,让基层干部群众了解庭院扶贫项目的运作模式和发展前景,增强发展庭院经济的信心和决心。钢城区辛庄镇专门组织200多名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和贫困户代表举办庭院经济扶贫培训班,通过让参训人员直观了解黑木耳种植、獭兔养殖、蒜米加工、服装加工等庭院扶贫项目和相关金融扶贫政策,有效调动起了发展庭院项目的热情。

(三)精准制定政策,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庭院扶贫项目前期投入一般在5000-20000元,按照“企业垫一块、农户贷一块、政府出一块”的原则,有效破解项目前期建设的资金制约。“企业垫一块”,就是由企业为贫困户垫付前期投入。帮扶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庭院扶贫协议》,前期需要的设备包括拱棚以及原材料费用先由企业进行垫付,企业回收产品时,分期扣除成本费用。同时,由帮扶主体在小额扶贫信贷合作银行开立庭院式种植养殖专用账户,所有资金必须用于贫困户庭院式种植养殖方面的支出,帮扶主体与镇扶贫办共同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专款专用。“农户贷一块”,就是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庭院经济小额扶贫贷款工作管理规范,用好富民农户贷优惠政策,批量申请贷款,实现盈利收益后分期偿还、三年还清。目前已有80多户贫困户申请办理庭院扶贫项目小额贷款。“政府出一块”,市财政专门列支1086万元金融扶贫资金,对参与精准扶贫的帮扶主体进行财政奖补、贷款贴息。

三、聚力供需两端,打通关键环节

产品质量优、市场销路好,是庭院扶贫的生命力所在。坚持把庭院经济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推进,聚焦产销重点领域,着力加强“四化”建设,打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铺平道路。

一是生产过程标准化。把标准理念和品牌意识贯穿于庭院扶贫项目生产全过程,围绕材料供应、组织生产、质量检测等重要环节,建立完善了一整套产业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制定了通俗易懂的“明白纸”张贴在庭院和车间内,引导帮扶主体和贫困群众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增强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帮扶主体为每个贫困户的产品制作二维码,确保产品可查询、质量可追溯。去年以来,先后对庭院农产品开展质量监测25次,平均合格率99.6%

二是技术服务常态化。主要开展“三指导”活动:巡回指导,每家帮扶主体确定2-5名技术骨干,每名技术骨干服务20户左右贫困户,常年在庭院和车间开展技术指导。派驻指导,组织协调高校院所和部分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驻点帮扶,已先后选派三批70多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派驻服务。培训指导,先后邀请农业技术推广站、各帮扶主体负责人等到镇、村,开设庭院经济专题培训班,累计举办培训班400多场次,培训贫困群众2万多人次;拍摄庭院扶贫项目系列科普片,刻录成光盘发到每一个村里,利用村委大院、拉呱大院等平台循环播放。

三是物流配送便捷化。为方便物料产品配送、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莱芜市积极与东风小康等知名车企开展合作,联合推出“精准扶贫大篷车”,每辆车最高补贴2万元,鼓励帮扶主体和扶贫车间购车用于庭院扶贫项目物料产品运输。辛庄镇南蛇沟村蒜米加工点负责人赵明亮说“扶贫大篷车就是创业致富车,让我更有信心搞好生产服务,载着更多贫困户走上奔富路”。

四是市场供销联盟化。积极引导各帮扶主体成立产业联盟,完善资源共享、互惠合作机制,推动联盟统一提供服务、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指导价、统一监督抽查、统一市场营销“五统一”规范化发展,共同抵御风险,提高营销规模。目前已先后成立塑编、食用菌两个产业联盟,涉及帮扶主体64个。同时,协调供销部门免费提供店面用于贫困户产品批发销售,大型超市以及机关、学校、企业食堂与帮扶主体开展供销合作,确保产品全部销出。鑫汇合作社等3家帮扶主体已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食堂等单位达成食用菌直供协议,每斤比市场价提高了0.5元,不仅保证了销售量,而且提高了收益率。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工作实效

为推动庭院扶贫上水平、上台阶、快见效,着力强化四项推进保障机制,确保庭院经济有人管、有人抓,真正让庭院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凸显成效。

一是强化领导保障。市区镇三级分别成立庭院经济项目协调推进办公室,建立责任分工、信息联络、联席会议、问题会诊、现场办公等一整套推进机制。钢城区辛庄镇围绕庭院扶贫和贫困村提升工程,专门成立庭院经济、基础建设、环境提升3个工作组,镇党委书记牵头负总责,分管镇长具体负责3个组的工作,有效保证了工作顺利开展,目前该镇所有有能力和愿望的贫困户均确定了庭院扶贫项目。

二是强化激励保障。市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户技能培训,积极与莱商银行、希格斯、经桥集团对接,争取各类基金200多万元,用于对贫困户创业就业补贴,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创业热情和致富能力。每季度评选部分庭院扶贫创业进步之星和创业贡献之星,最高给予6000元奖励。对参与塑编、柳编、纸编等庭院手工类项目的贫困户,每件标准编件给予1-3元补贴,保证其每天收入在40元左右;对于家纺、防护衣等贫困户参与较少的产业项目,鼓励贫困户直系亲属前来就业,每月从直系亲属收入中拿出50元、加工点拿出50元补贴贫困户,以此带动贫困户脱贫。

三是强化考核保障。市扶贫办详细列出每季度庭院扶贫项目考核重点,督促各区镇上进度、抓质量、出成效;市委督查室每季度对各区镇庭院扶贫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得分排名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增强庭院扶贫项目发展的行动自觉。实行“黄、红、绿”亮灯预警制度,进一步严格导向、压实责任。去年以来,已累计专项督查160余次,印发专门通报15次。

四是强化党建保障。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把基层党建与庭院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大力推行“支部+党员+贫困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支部+扶贫车间+贫困户”等模式,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发展优势。深化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把推进庭院扶贫项目作为重点帮扶内容,全市114名第一书记所在村均落实了不同类型的庭院扶贫项目。(莱芜市扶贫办

 

省林业厅聚焦精准谱写绿色扶贫新乐章

 

近年来,全省林业系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积极谋划、科学施策、精准发力,通过生态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绿色产业等途径,积极推进林业精准扶贫,谱写出了一曲绿色扶贫的新乐章。

政策扶贫,确保贫困群众得实惠。探索走好“产业扶贫+林业”行业路径,大力实施精准扶贫“1+N行动”(“1”即林业),做到精准施策,靶向治疗,一是推进特色经济林项目扶贫。结合林业优势及贫困地区实际,通过各项政策的推动,2016年我省贫困地区新发展特色经济林面积13.5万亩,辐射带动和帮扶带动2.9万余个贫困户和5.2万贫困人口。二是推进生态项目管护扶贫。积极支持建立林农直接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机制,在造林绿化、森林防火、湿地管理等方面,通过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积极向贫困人口提供护林员、造林队、管护队等生态公益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安置符合管护岗位条件且有意愿的贫困人口2006人,其中森林防火重点县的重点扶贫区域护林员906人,湿地管护人员1100人。三是推进光伏项目扶贫支持。积极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新建分布式光伏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参与大型集中光伏项目建设。去掉共受理、审批8个大型集中光伏项目,项目涉及6个贫困村,大大增加了贫困村集体收入,有力促进了贫困户脱贫。

智力扶贫,确保扶贫行动有后劲。各级林业部门调度重视,把智力扶贫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一是强化当地科技人才培育。目前,各县均有5名以上技术专家,每乡有2名以上专业技术员,并指导培育了一大批贫困村“土专家”、“土能人”,使之成为当地林果技术明白人。二是积极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去年3月,在海阳市组织开展了全省林业科技扶贫下乡活动,拉开了科技扶贫活动序幕。全年省级先后组织专家到济南、泰安、烟台等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3次,现场培训果农1000余人次。组织核桃、板栗、枣等技术培训班5次,培训果农1500余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3000余份。三是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业务素质。去年9月,组织了全省林业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培训合作社负责人110余人。组织贫困地区涉林合作组织负责人3批60人次赴台湾学习交流,为帮扶带动当地林农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省林业厅

 

省农业厅扎实推进农业脱贫攻坚工作

 

2016年,省农业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11546”农业脱贫攻坚行动,全省农业系统共计帮扶贫困户28.45万户、贫困人口56.47万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一、着力谋划农业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制定了《山东省农业扶贫实施方案》,提出了“11546”农业脱贫攻坚行动,即出台一个意见,制定一个方案,实施五大工程,协同有关单位重点帮扶40万贫困人口,农业系统完成6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强我省农业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农业脱贫攻坚43条政策措施,印发了《山东省特色产业扶贫实施意见》,制定了《全省农业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方案》,围绕日常工作开展、农业扶贫脱贫任务落实、五大农业脱贫攻坚工程进展等,健全完善考核方案和指标体系。

二、着力推进农业脱贫攻坚五大工程。一是在特色产业扶贫方面各地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品牌帮扶带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对20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市、区)50家企业的105个绿色食品进行了认证。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积极组织订单生产,帮助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对贫困户农业保险保费中由农户自行承担的部分,由省财政补助50%。2016年,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类险种参保面积达56万亩,共惠及贫困户13.3万户次,共计节省保费103万元。二是在农业龙头企业帮扶方面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参与扶贫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种植、养殖生产基地或购销基地,鼓励实行“以企带村”机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全省有210个农业龙头企业承担我厅项目,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万多户,惠及贫困人口2.5万人,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1500人。三是在农民合作组织带头扶贫方面指导扶贫工作重点村成立农民合作社 8743个,占扶贫工作重点村数的86.94%;省、市、县三级305个家庭农场示范场,共结对帮扶贫困户1480户。全省315名齐鲁乡村之星,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875户,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1002人。四是在农村改革推动脱贫方面,通过土地托管服务、龙头企业建基地、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带动贫困户流转土地128万亩,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951个。全省485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五是在农业科技扶贫方面,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扶贫“六个一”行动,开展各类科技培训1.6万余次,举办培训班6300多个,科技人员下乡5.5万余人次,指导农户230余万户。

三、着力落实各类农业财政项目。一是积极落实据实结算的普惠性资金会同省财政厅,以小麦种植面积为依据,以每亩不低于125元的补贴标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77.66亿元。小麦“一喷三防”项目,安排扶贫补助资金1399.5万元,覆盖贫困户63.15万户,惠及贫困人口137.28万人。玉米“一防双减”项目,安排扶贫补助资金261.8万元,惠及贫困户8.2万户、贫困人口15.86万人。农业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建设示范项目,共帮扶贫困户626户、贫困人口1364人,贫困人口受益资金86.71万元。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安排上,注重向贫困地区倾斜,受益贫困户1645户,受益资金754.6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安排2亿元,开展深松作业试点,在16 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安排补助资金4320万元,受益贫困户23760户,受益资金245.9万元。二是组织落实发展类农业财政专项在组织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粮食高产创建平台等财政专项中,安排扶贫资金3.13亿元以上,占比达到21.5%。其中,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专门安排项目资金8000万元,设立高效特色农业扶贫项目,明确扶持省里确定的20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和其他21个贫困人口比较多的县,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粮食高产创建平台拿出项目资金3459.35万元,重点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高效粮食作物。三是推进金融扶贫充分发挥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在推进金融扶贫方面的“杠杆”作用,建立简便、快捷、精准的扶贫项目绿色通道,为60个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贷款金额263万元。创新财政支农模式,设立畜牧业担保基金1000万元,对从事养殖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利息、保险费、担保费等融资成本,补贴标准提高至总成本的60%。(省农业厅

编辑: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