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77期(总第214期)

来源: 2017-07-28 12:40

  【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潍坊市积极构建完善五大长效机制

  【经验交流】

  东营市四轮驱动引导贫困群众自主脱贫

  莱阳市实施“三个一批”电商扶贫工程

  聊城高新区韩集乡“一红一绿”促脱贫

  【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潍坊市积极构建完善五大长效机制

  潍坊市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脱贫攻坚工作要求一手抓攻坚、一手抓长效,把机制体制建设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以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为指导,积极构建五大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构建完善脱贫增收机制。立足“插花式”贫困现状,把扶贫产业发展同农业产业化优势结合起来,科学高效地用好产业扶贫资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引导社会资金,集中打造一批扶贫产业示范项目,培育形成扶贫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扶贫项目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扶贫资金资产循环利用、保值增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精准分配项目收益,统筹解决“插花式”贫困问题和扶贫收益分配旱涝不均的问题。

  二是构建完善政策兜底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以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暂行办法,低保与扶贫政策衔接和民生综合保险为主要内容的“3+1+1”兜底保障体系,加快“扶贫特惠保”与我市兜底保障政策衔接,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及因灾致贫返贫问题。目前,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和民生综合保险投保工作已全面完成,“一站式”即时结算系统将于7月10日在全省率先全面正式上线。

  三是构建完善内外联动机制。积极打造社会扶贫供需对接平台,依托平台贫困村贫困户需求信息发布、爱心物资捐赠、产业扶贫项目公益性融资等功能,实现资金、资源与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对接,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提供便利,汇聚更多社会资源用于脱贫攻坚。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和内生动力,实施就业创业扶贫。

  四是构建完善城乡统筹机制。按照扶贫开发由解决绝对贫困向重点缓解相对贫困,由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的“两个转变”思路要求,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现状,对城市贫困人口扶贫标准、对象识别、扶贫政策等,开展前瞻性探索。

  五是构建完善组织保障机制。严格落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推行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层层传导压力,推进工作落实。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锤炼“严实”作风,争做作风建设标杆。实施最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实现督查通报约谈常态化,通过邀请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贫困户退出情况进行调查复核,确保脱贫攻坚始终真“精”实“准”。(潍坊市扶贫办)

  【经验交流】

  东营市四轮驱动引导贫困群众自主脱贫

  东营市坚持将引导贫困群众自主脱贫作为脱贫工作的重要支撑,在摸清贫困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安置就业型”、“创业造血型”、“能力培训型”、“社保兜底型”四类群体,按需施策、分类破解脱贫难题,推动有自主脱贫愿望的贫困群众做到“应转尽转”、“愿培尽培”、“宜创尽创”。

  一、政策推动用实招。统筹整合扶贫政策,分类制定措施,帮助贫困户探索自主脱贫的路径。一是合理设置扶贫公益岗位。根据贫困户就业能力设置部分扶贫就业公益岗位,为贫困群众提供合适就业机会,引导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对就业能力强的,协调市内企业进行安置;对因身体或家务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通过设置系统内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进行安置,目前全市已安置210多人就业。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根据贫困群众的信贷需求,组织银行机构筛选确定帮扶对象,对符合信贷条件的贫困人口及时发放贷款,为贫困群众提供创业致富启动资金。目前,共协调发放涉及贫困户及相关经营主体贷款1173.49万元,其中,发放创业扶贫贷款55.3万元,带动42名贫困户创业;发放“富民生产贷”750万元,带动356名贫困户就业或增收。三是积极支持青年创业。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支持有创业经验、创业能力的返乡青年、外出务工者和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参与推动扶贫项目,强化政策扶持,以点带面,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利津县527家村级电商体验店,吸纳贫困家庭成员、残疾人149人,涌现出盐窝镇肖家村残疾青年周永军等一批贫困群众自主创业脱贫的先进典型。

  二、企业拉动搭便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爱心和优势,找准“农村所需”“群众所盼”与“企业所长”结合点,借助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安排就业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设定一定比例扶贫就业名额,帮助有就业能力的贫困人口自主就业,去年以来,189家企业与165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设立虚拟岗位、“扶贫车间”、就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参与脱贫攻坚。目前已捐助、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200余万元,惠及贫困群众1000余人,其中带动就业160余人。同时,不断完善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群众脱贫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企业、贫困户互利模式。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获得就业岗位、扶贫资金入股,使贫困户土地流转得“租金”、劳务就业得“薪金”、投资入股得“股金”。

  三、龙头带动巧借力。组织各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龙头组织带动贫困户就业,将扶贫产业项目纳入产业化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把贫困户的利益与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联结起来,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全市参与龙头带动发展种养加扶贫项目的村达到57个,带动贫困户683户1490人增收。

  四、行业联动齐发力。发挥行业在帮助贫困户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生产技能培训和帮扶工程,增强贫困群众的自主脱贫能力。有关部门组织定点培训机构对有培训要求和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员进行定向培训,先后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班、“农村妇女创业”等技能培训80余次,培训贫困人口3800余人次,60名科技指导人员与60个省定贫困村签订了为期2年的科技服务扶贫协议。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少数民族“民品先行”活动等面向不同贫困群体的就业扶贫工程,带动不同致贫原因贫困户就业,让每一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都有脱贫路径,目前已帮助646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50多名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实现就业。(东营市扶贫办)

  莱阳市实施“三个一批”电商扶贫工程

  莱阳市组织实施“三个一批”电商扶贫工程,大力引导培育特色产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努力构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流通市场体系,农村电商成为精准扶贫“新利器”。

  一、坚持硬件先行,通过搭建电商扶贫载体平台直接扶持一批。积极发挥项目带动作用,着力构建市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去年以来,电商服务体系建设优先向省定重点村倾斜,市里每年从电子商务专项基金中拿出10万元重点扶持扶贫重点村电商服务店建设,目前已在6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建成农村淘宝服务站,在21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和1个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建成智惠三农服务站。依托市镇两级电商服务平台,打造电商扶贫基地,强化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先后开展培训20期,培训1200余人、贫困户130余人;优先扶持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设村级服务站点,免费配备电脑等设备,力争通过有针对性的实操型培训和硬件扶持,将一批适合开网店、做电商的贫困户成电商创业者、就业者。同时,积极鼓励各级电商网点积极开展扶危帮困活动,高格庄镇依托镇级电商平台开办“扶贫微店”,帮助17户贫困家庭上线售卖,已接到订单681单,帮助贫困户销售土豆2000多斤、湾头萝卜1600多斤,开创了网络义卖助脱贫的新路径。

  二、坚持产业引领,通过培育新型电商经营主体间接受益一批。依托莱阳梨、莱阳芋头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发展特色种养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上下功夫。设立电商培育基金,每年30万元,引导网商牵头,组织贫困户组建特色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网商+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企业”电商扶贫模式,通过网销推进了优质农产品“量价齐升”,助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电商精准扶贫。照旺庄镇芦儿港村依托莱阳梨特色资源,成立沙田果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梨农入社。其种植的莱阳梨,精选优质果通过农村淘宝销售,其它的销售给莱阳梨深加工企业,带动贫困户56户,户均年增收7000多元。

  三、坚持品牌运作,通过打造网销农产品特色品牌着力带动一批。每年从电子商务专项基金中拿出108万元,采取“莱阳绿色大厨房+网销镇长代言特色农产品+贫困户”电商扶贫模式,引导各镇街发展镇长代言农产品,扶持贫困户发展镇长代言农产品,由“莱阳绿色大厨房”电商项目,通过阿里、京东、苏宁易购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线上和线下两种销售模式,提升特色农产品价格,带动贫困户脱贫。目前,全市已开展了镇长代言农产品评选活动,认定照旺庄莱阳梨、高格庄莱胡参、弯头萝卜等镇长代言农产品52种,正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烟台市扶贫办)

  聊城高新区韩集乡“一红一绿”促脱贫

  聊城高新区韩集乡以“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理念,实施旅游带村、产业带户、“一红一绿”促扶贫发展战略,充分整合红色文化、绿色农业,全力推进贫困村提升工程。

  红色文化旅游带村,实现整村脱贫。把散落在全乡各个地方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借势六·二七纪念园和运东地委革命纪念馆,把红色文化做成一个大的品牌,进而带动全乡11个重点贫困村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实现整村脱贫。一是乡村旅游加快脱贫。该乡在景区核心后姜村打造了节日习俗、古工艺传承、农事活动、成长体验等民俗意向符号和互动场景,打造具有特色的“梦幻后姜”,成就江北民俗文化第一村。帮扶企业金正动漫公司租赁村内闲置院落22处,建设了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参观体验项目、特色休闲街道等。村民既能得到闲置院落的租金,也可以成为院落管家,还可以在村内从事旅游服务业,助推群众脱贫致富。二是基础建设保障脱贫。紧密结合现代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行整村推进旅游扶贫,整合资源,集中财力、物力对贫困村的住房、绿化、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建设有特点的美丽乡村,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将乡村自然资源开发与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结合,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为群众旅游脱贫创造条件。三是旅游商品带动脱贫。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引导群众为卖而种,为旅游而产,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围绕“酒、肉、果、蔬、水、粮、油”等产品和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主题,做到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使旅游产业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绿色农业产业带户,实现就地就业。一是组织带个人。每个村至少成立1个合作社,贫困户全部入社参股,实施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二是能人带村民。后姜村由支部书记姜怀鹏带头,建设高效集约温室蔬菜大棚基地,基地采用“合作社+合作社投资方+基地+农户+市场”的“4+1”开发合作模式,按照“5311”模式进行分红,即合作社投资方、承包农户、村集体、贫困户分别按照50%、30%、10%、10%的比例进行分红。本村群众以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参与大棚管理和利润分成,无投资、零风险,每户群众可以承包一套大棚,最终实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四方共赢”的目标。三是强村带弱村。把11个省定贫困村扶贫专项资金330万元,进行捆绑使用,建设22个高效集约蔬菜温室大棚,大棚建成后,将以固定资产的方式入股到后姜村,本年收取扶贫专项资金10%的保底收益。将保底收益全部用于11个省定贫困村的191贫困户,最终实现彻底脱贫。(聊城市扶贫办)

编辑: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