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79期(总第216期)

来源: 2017-07-28 12:50

  【经验交流】

  聊城市“四个精准”破解教育扶贫难题

  庆云县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实施教育扶贫

  莒县创新教育扶贫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牡丹区三大举措推进教育扶贫

  【经验交流】

  聊城市“四个精准”破解教育扶贫难题

  聊城市从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和做好扶贫济困助学入手,坚持“四个精准”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化,着力破解教育扶贫难题,保障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不辍学、上好学。

  一是精准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将贫困村幼儿园建设纳入学前教育布局规划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按照“服务半径1.5公里或服务人口3000-5000人”的原则,科学测算幼儿园覆盖范围、建设规模、建筑面积、教玩具配备、投资金额等,合理规划建设任务。下发了《关于加快贫困村幼儿园建设的意见》,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贫困村幼儿园扶持力度。督促各县(市区)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2017年,在贫困村计划建设29所,其中已完成建设8所,正在建设17所, 办理前期手续4所。

  二是精准培训贫困村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塑造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的目标,多措并举,加大贫困村教师培训力度。截至目前,组织1050名省定贫困村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省组织的送教培训。同时,加大对贫困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乡村校长教师的能力素质。选派优秀大学生赴贫困村支教,2017年春季开学,共选派932名聊城大学师范生到贫困地区进行实习支教。

  三是精准帮扶困难家庭学生,积极构建结对帮扶网络。开展县(市、区)之间的教师结对帮扶工作,通过集体备课、举办讲座、开设公开课等,帮助贫困地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全市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台帐、打造“留守儿童之家”、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开展“一对一”亲情活动等方式,帮助家庭贫困孩子完成心愿、放飞梦想。聊城市东昌府区开展“心愿直通车”、“希望工程阳光励志奖学金”,实现对所有农村中学全覆盖。中华慈善总会、“玫琳凯”基金会、“彩虹口袋”等向农村学校捐赠图书、文具等用品,改善学习条件。高唐县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对各学段贫困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建立贫困生的资料数据库,并对所有困境儿童进行分类建档。

  四是精准实施补助政策,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确保每位贫困学生能上得起学。依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变动,把真正的扶贫对象及其准确信息摸清核准,努力做到精准资助。2017年春季学期,对1843名建档立卡家庭困难高中学生免收学杂费129.59万元,其中市属高中107人,免学费资金为8.56万元;学前教育阶段,对706名建档立卡困难家庭的在园幼儿免学前教育保教费,免保教费资金为46.7万元。(聊城市扶贫办)

  庆云县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实施教育扶贫

  庆云县创新建立“四个一”扶贫助学新模式,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先后募集社会资金3170万元,一次性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实现了教育保障全覆盖。

  一、建立一本台账,精准定位扶贫对象。一是全面摸底,严格筛查。按照“为群众负责、为贫孤孩子负责、为资助者负责”原则,开展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和孤儿基本情况调研摸底工作。经过入户调查、初审、复核等步骤,最终确定将505名贫孤孩子纳入帮扶范围。二是建立台账,登记造册。对孤儿、类孤儿(父母一方不在,跟随祖父母生活)等505名贫孤对象的个人信息、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和入学情况,全部逐一详细记录。经统计核实,学龄前儿童64人,占总人数的12.7%;小学阶段252人,占总人数的49.9%;初中阶段112人,占总人数的22.1%;高中和中专阶段43人,占总人数的8.6%;大学阶段34人,占总人数的6.7%。三是进出有序,动态调整。按照“贫困进、脱贫出”原则,以每年对贫孤孩子现实情况调查结果为依据,对完成学业的不再进行资助,对家庭脱贫的按照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在一定时期内仍享受救助政策。同时,将新产生的贫孤家庭孩子和孤儿列为资助对象加以帮扶。

  二、营造一种氛围,掀起扶贫助学高潮。一是广泛宣传。印发《致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一封信》《扶贫助学倡议书》和扶贫助学海报,组织志愿者到城区门店、市场业户、企业等发放,在商场、公园、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张贴,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爱贫孤孩子,积极参与扶贫助学活动;通过庆云电视台和“庆云发布”“智慧庆云”等媒体宣传扶贫助学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助学的浓厚氛围。二是设计平台。建设扶贫助学爱心手机平台——“大爱庆云”,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各类扶贫助学活动,接收来自微信、支付宝等方面的网络捐助,方便社会各界通过网络奉献爱心,通过平台了解助学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捐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三是激发爱心。聘请市电视台专家参与策划制作“众志成城、奋发图强,扶贫助学立志在行动”晚会,通过播放《“焦锋”的故事》专题片、创作演出曲艺节目、为爱心企业颁发荣誉奖牌、县领导带领贫孤孩子现场立志等形式,弘扬“扶贫济困、人心向善”传统美德,全方位激发爱心、传递善良、点燃希望。

  三、设立一支基金,兜底解决教育难题。一是特设扶贫助学专项基金。由县慈善总会特设扶贫助学专项基金,用于资助贫孤孩子生活和学习。成立由社会名望人士和爱心人士组成的基金管理小组和监督小组,分别负责基金的管理运行和监督,确保基金公开透明、规范运行。二是多渠道募集壮大资金。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开展“扶贫助学慈心一日捐”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踊跃捐款。各乡镇(街道)、住建、城管、交通等单位发动本辖区、本领域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深化巩固与烟台市芝罘区的扶贫协作关系,接收其100万元资金充实基金。举办爱心助学书画展,所有作品集中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助基金。目前,共募集扶贫助学资金3170万元。三是合理有效使用基金。结合生活水平和各学龄段学费情况确定资助标准,制定基金管理办法予以明确。其中,学龄前阶段3000元/人·年,义务教育阶段3000元/人·年,中职阶段3000元/人·年,高中阶段5000元/人·年,大学阶段6000元/人·年,每月通过扶贫助学专项基金账户直接划转至受助人账户,定期公开基金使用情况。

  四、创新一项机制,关爱孩子健康成长。创新建立“三对一”扶贫助学模式,招募一名科级以上干部、一名优秀教师、一名社会爱心人士结成志愿帮扶组,共同结对帮扶一名贫孤孩子。机关干部帮助立志奋发。由县委组织部招募505名科级以上干部,负责孩子的亲情陪护、家庭教育、家庭事务的协调解决,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优秀教师帮助学有所教。由县教育局招募505名优秀教师,负责对贫孤孩子的定期走访、教育辅导,让他们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孩子通过教育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做孩子茁壮成长的学习导师。爱心人士帮助脱离困境。由县政府办公室招募505名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家,负责孩子的物资救助,解决孩子们生活和学习上的经济负担,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经济难题,做孩子无忧成长的感恩导师。(德州市扶贫办)

  莒县创新教育扶贫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莒县探索实施“一生一档,全过程帮扶、全学段资助、全方位关爱、全覆盖就业”的“一档四全”教育扶贫模式,建立“贫困学生纵向成长、职能部门横向联动”的“一纵一横”工作机制,面对面解决实际困难,实打实惠及困难学生,构建起贫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顺畅通道,把“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的美好愿景落实落细落到心坎上。

  一、全程帮扶,助推贫困学生成长成才。建立“1+1”结对帮扶制度,为每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指定一名教师为“代理家长”,并与一名同学结对互助。安排教师每月对帮扶学生进行2次以上心理疏导、学习辅导,每学期进行2次以上家访。将关爱帮扶情况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代理家长”兼任学生的成长导师,给予学生父母般的亲情关怀、学习指导、生活照顾、家庭教育和安全防护指导。同时教育部门制定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方案,从城区学校抽取30名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相应乡镇学校抽调30名教师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由城区学校积极指导结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现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

  二、“一生一档”,学生资助纵向到底。建立档案信息台账,每年9月底前,按照“一生一档”的原则,分类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个人档案,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教、高等教育五个层次,制作了教育扶贫政策明白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一户一卡,该享受什么政策,得到什么资助,一目了然,明明白白。建立完善以学前教育助学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高中中职助学金、高等教育助学金为框架的纵向到底的各学段全覆盖资助体系。2016年,发放助学金812.44万元,义务教育学校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补助生活费391.1万元。为建档立卡学生补助交通费、生活费716.65万元,惠及2793名建档立卡学生。同时,汇聚本地资源建立起以爱心人士、本地企业捐助为主的差异化资助体系,2016年9月,成立了文心教育基金会,已救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0名,共计12万元;各大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通过各种方式捐款2500余万元,救助贫困学生2500余名。

  三、各部门联动,学生关爱横向到边。成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联席会议制度,把教育扶贫上升到全县层面。在学校,有结对教师、结对学生、心理咨询室给予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生活及学习上的指导照顾;放学后,有“留守儿童活动站”、“小草学堂”、“四点半学校”等活动载体,加强亲情关爱,培养健全人格,让每名贫困学生都实现健康成长;离校后,有“小白杨”关爱行动、就业扶贫安置等技能培训、就业安置政策,让每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就业。

  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学生“上好学”。建立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实行“周调度,月通报”,积极协调推进解决大班额问题和“全面改薄”工作。到2018年,重点扶贫乡镇规划改善办学条件项目60个,规划投入13612万元;其中全面改薄校舍改造项目24个,规划投资6435万元;大班额校舍改造项目8个,规划投资4839万元;场地改造项目12个,规划投资1476万元;设备购置项目16个,规划投资862万元。2017、2018年的项目全部在2017年完成,截止目前,开工项目16个,开工面积44137.52平方米,完成投资3458.99万元;竣工项目13个,竣工面积16769.46平方米,竣工项目完成投资2488.99万元。

  五、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学生“不辍学”。在2017年招生意见中专门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进行安排,重点关注入学率、巩固率等关键指标,做好失学、辍学儿童的登记、劝返、报告工作,保障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义务教育。5月底前,完成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征求就学意愿工作,对拟就读职业学校的,以市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为主,帮助他们合理选择学校和专业,实施“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精准脱贫”,合理规划生涯发展方向。针对学生流失的问题,每年寒暑假期间组织全员家访活动。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师进行合理分组,使走访活动覆盖到每个村庄、每个学生家庭,特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帮助解决学习生活困难。班主任在学期初将学生返校、辍学情况及时统计,对未返校的学生及时家访,并做好家访记录,建立跟踪卡,弄清学生流失的原因及去向,有针对性制定措施,促使返校就读。

  六、加强技能培训,实现贫困学生稳定就业。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大力拓展就业渠道。组建海尔班、海信班、三利班等企业冠名班,由冠名企业定向培训,开展技术合作;在青岛三利集团等长期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轮流安排在校生到企业进行1—3个月的校外实习;与日照钢铁有限公司、日照港集团、福田雷沃国际重工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行供需见面会,实行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组织学生岗前实习,实行以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为主、以二次安置为辅的就业方式。2016年,269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全部实现就业,其中安置在县内十大骨干企业179人、社区公益岗位9人、考取机关事业单位5人、外出务工和其他岗位76人。全县中职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6.68%,专业对口率达到96.12%,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日照市扶贫办)

  牡丹区三大举措推进教育扶贫

  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牡丹区高度重视教育扶贫,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村教育发展。

  一、加大农村学校“全面改薄”工作力度。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造学校环境。对全区贫困村学校的建设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进行重新摸底核实,全年计划投资1.6亿元,对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的62所学校进行升级改造。二是普及学前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积极实施贫困农村学前教育普及计划。近年来,先后投资1.5亿元,新建城乡公办幼儿园80余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万余个,使农村儿童和城区儿童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三是改善生活条件,稳定教师队伍。为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2016年以来,牡丹区建设了乡村教师周转宿舍项目15个,提供教师宿舍1500套。

  二、完善贫困学生关爱资助体系。一是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建档立卡工作。共为708名幼儿、义务教育阶段651名寄宿生、531名高中生和61名中职生共1951人办理建档立卡手续,并优先享受政府或国家助学金。二是建立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认真摸排53个省级和44个市级贫困村共计438名留守儿童的详细情况,建立《省、市贫困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留守儿童花名册》和留守儿童档案,建设省、市级贫困村留守儿童关爱室52个,并配备图书、计算机、亲情电话基础设施等,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阅读、亲情联络等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三是根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脱贫需要合理指导就业。中考报名时征求家庭贫困初中毕业生就学意愿,引导他们合理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和专业,确保实现“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精准脱贫”的目标。

  三、健全城乡教师补充交流和帮扶培训机制。一是实施城乡学校“帮扶式”共同发展机制。按地域把一个城区学校与若干个农村学校结成一个帮扶网络,选派教师下乡支教和进城锻炼,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农村教师业务素养。二是加大对贫困村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培训、送教下乡、教学开放周等形式,提高贫困村教师业务素养。今年牡丹区组织开展国家、省、市、区、校五级培训,参训人员2万余人次,其中,贫困村学校教师近3000多人次。三是加大教师队伍补充力度。按照编制空缺情况,每年足额完成教师补充工作。近年共招聘1973名教师,新招聘的教师优先补充到偏远、贫困村学校,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教育扶贫提供人才保障。(菏泽市扶贫办)

  

编辑: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