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扶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30期(总第267期)

来源: 宣传信息组 2017-11-23 14:14

  【经验交流】

  山东多措并举确保困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

  临沂市建立“五线联保”立体帮扶机制

  东营市构建“六化”长效机制

 

  【经验交流】

  山东多措并举

  确保困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

  寒冬来临,山东各地采取发放取暖补贴、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安全管理、开展“送温暖”活动等措施,确保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温暖过冬、安全过冬。

  一是发放取暖补贴或给予取暖优惠。各市普遍为城市低保、特困对象发放每户100元-2000元不等的取暖补贴或减免一定的取暖费用。济南、青岛、东营、烟台、泰安、滨州、菏泽等市还将取暖补贴发放范围扩大到农村低保、特困对象、特困职工和低保边缘家庭。济南市将取暖补贴与城乡低保标准挂钩,连续7年提高取暖补贴标准,按照农村低保家庭每户、特困救助供养对象每人356元的标准发放了冬季取暖补贴,将低保家庭集中供暖收费标准由每平方米26.7元降到19.5元;烟台市按照三无对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类别,冬季采暖分别给予2000元、1600元和600元的补助。

  二是推进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敬老院)安全改造。省民政厅联合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制定出台《山东省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安全改造奖补项目实施方案》,支持基层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安全改造,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安全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农村特困人员安全过冬。各地加大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集中供暖改造力度,积极推进“清洁供暖”。滨州市投入1900余万对55处使用燃煤取暖的供养机构进行升级,目前已全部达到供暖条件;济宁市给予全市每处乡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1.5万元供暖资金资助。

  三是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省以上财政共投入各类社会救助资金68.2亿元,为各地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制定科学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供资金保障。全省已有12市提高了低保标准,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511元和每人每年4111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4元和297元;已有8市按要求制定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其中基本生活标准与当地低保标准挂钩,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青岛、东营将标准提高到当地低保标准的1.5倍,有效保障了冬季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此外,全面推开“救急难”,畅通困难群众救助的绿色通道,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省民政厅)

  

  临沂市建立“五线联保”立体帮扶机制  

  临沂市把解决特殊困难群众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着力点,积极构建养老、教育、护理、医疗、救助五条保障线,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立体化精准帮扶大格局,确保特困群众稳定脱贫。

  一、构建养老保障线,确保老有所养。积极构建“子女尽心、集体尽责、社会尽力、政府尽职”孝善扶贫格局,让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敬老养老义务。一是基金引领模式。按照“子女交纳、集体补助、社会捐赠、财政奖励”的原则,设立孝心养老基金。子女有赡养能力的,每月拿出一定数额的赡养费;子女无赡养能力的,实行孝心养老基金兜底保障,政府根据数额比例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子女多尽孝心。二是协议赡养模式。制定老人赡养基本标准,由村“两委”、扶贫理事会共同组织,在充分尊重老人意愿的基础上达成赡养协议,明确规定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三是奖补激励模式。对子女孝善之举给予鼓励,让老人享受更多幸福,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人实现孝善养老全覆盖。

  二、构建教育保障线,确保幼有所育。一是实施农村学校“全面改薄”工程。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升学校教育设备质量,完善“两热一暖一改”等配套设施。目前已完成536所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建设面积19.6万平方米,改厕覆盖率达到100%,取暖工程覆盖率达到50%。二是推进贫困村幼儿园建设。通过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形式建设村办幼儿园,消除贫困村幼儿教育空白点。目前已新建成贫困村幼儿园62处,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学前教育保教费全免,按照每生每年平均1200元标准发放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三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依托学籍管理平台,对在校留守儿童信息进行调查摸底,为每名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确保所有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辍学或失学。目前留守儿童建档率达到了100%。各级共青团、妇联深入开展“沂蒙关爱行动”,设立“爱心厨房”、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室,为留守儿童提供温馨关爱服务。

  三、构建护理保障线,确保弱有所扶。一是邻里互助式。鼓励邻里之间互助帮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与周边特殊贫困群众签订邻里互助协议,从生活照料、家居卫生、精神慰藉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目前,开展邻里互助共帮扶困难群众12200余人。二是日间照料式。在有条件的社区、村居设立日间照料中心,聘用专人管理,免费为特困人口提供膳食供应、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347个日间照料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特困人口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服务。三是集中服务式。按照“村级主办、社会参与、政府支持、互助服务”的原则,在具备条件的村建设幸福养老院,让“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特困群众集中居住、统一管理。目前,全市农村幸福院达到1260处,安置照料特殊困难群众1万余人。投资3200万元进行乡镇敬老院设施配套完善,实施“蛋奶工程”,为敬老院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每人每天提供一个鸡蛋、一袋牛奶,切实改善老人生活。

  四、构建医疗保障线,确保病有所医。率先实施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试点,出台医疗健康精准扶贫“金十条”,创新推出含金量高、特惠性强的优惠政策,逐步实现特困群众看病就医零支出。一是健康普查全覆盖。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每个贫困人口150元的标准,对全部特困群众进行免费健康查体和主要疾病筛查,建立规范的贫困人口健康档案,为实施分类服务、分级诊疗、分类救治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将特困群众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范围。二是医保救助全覆盖。将特困群众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和大病救助范围,全部落实现行基本医保报销政策。一方面财政代缴个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费用,另一方面实行大病补充保险“一降两提一免”政策,使特困群众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比例最高可达到70%。三是保险扶贫全覆盖。由市县财政出资为特殊贫困群众免费购买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等,大幅降低特困群众的医疗支出,为实现精准脱贫拧紧“安全阀”。截止目前,全市有10.1万名特困群众受益。

  五、构建救助保障线,确保困有所济。制定菜单式、个性化帮扶措施,开展精准对接、精准帮扶。一是专项护理助特困。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无子女赡养的“三无”失能特困群体,市级财政按照每人每月不少于300元的标准设立专门的失能护理金,实行定向护理救助。目前,全市3748名“三无”失能群众已全部落实了护理人员。沂水县、兰陵县还将精神疾病特困人员全部集中到专业医疗机构诊疗,做到专治专护。二是搭建平台聚爱心。建立爱心众筹公益捐助平台,统筹整合各部门各领域救助资源,将社会捐赠物资纳入平台统一登记、储存、管理,以“爱心价格”发放给贫困群众,实现了供需精准化对接、差异化帮扶。目前,爱心捐赠网络已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累计接受捐助物品230多万件、受益贫困群众13.1万户。三是政策支持保安居。将农村危房改造政策重点向特殊困难群众倾斜,在省住建部门补助的基础上,市里再提供每户2万元补助,让“三无”失能特困人口和因病因灾重困人口不花一分钱就能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子。目前已完成8324户贫困群众的危房改造,其中特困群众1142户。(临沂市扶贫办)

 

  东营市构建“六化”长效机制

  东营市坚持消除绝对贫困和缓解相对贫困并举、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和建立长效机制并重,建立实施脱贫解困“六化”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推动实现“两个转变”,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

  一是补助救助基金化,让特殊困难群众得到持久保障。按照“三层级两分支”的规划,在县乡村三级建立扶贫补助和救助2支基金,实现贫困群众收入达标和困难救助全覆盖。一是扶贫补助基金。由县乡统筹,整合财政专项、社会帮扶等资金,投入成熟的产业化项目或组建新的合作组织,变扶贫资金为扶贫资产,由收益形成补助基金,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人口收入达标问题,而且有利于扶贫资金监管、扶贫项目运转、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利津县整合市、县、乡三级财政资金,投资1200余万元建设7处镇级光伏扶贫项目,每年收益的180余万元建立扶贫补助基金,保障全县39个贫困村集体收入达标、2982名贫困人口收入稳定超过贫困线。二是扶贫救助基金。由县乡政府以及村集体组织设立,由财政资金、村集体收入、整合的社会捐助资金、慈善资金等构成,对贫困群体在大病、上学、意外灾害等方面进行重点救助,以弥补政策保障的不足或缺失,防止特困群体致贫返贫。目前,全市各级已建立补助基金56支、救助基金21支,规模达4240万元。

  二是关照服务个性化,让失能贫困群众得到贴心照料。按照“量身定制、按需关照”的思路,通过搭建精准扶贫关照中心和关照平台,为失能贫困群众提供个性化贴心生活照料,让他们顿顿有热饭、时时有照顾,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一是建设关照中心。整合、改建、修缮农村现有幸福院、福利院等建设扶贫关照中心,对失能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贫困群体进行集中关照,为其提供住宿休息、膳食供应、生活照料、健康医疗、精神慰藉等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扶贫关照中心40处,关照困难群众1359人。二是搭建关照平台。把分散居家的贫困人口需求服务信息汇总到平台上,按照政府职能部门、志愿服务组织、专业社工的次序,分解落实需求服务事项,使政府、社会服务资源与贫困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无缝覆盖,实现了送服务上门、脱贫解困不离家。全市有扶贫任务的30个镇街全部开通运行关照平台,覆盖贫困人口7051人,共提报需求735项,已落实334项。

  三是动态管理数据化,让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及时帮扶。在广饶县实施城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试点,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帮扶、精准救助的总体思路,开发建设城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服务平台,建立起动态管理精准帮扶机制。一是建立困难群众基本信息库。按全县总人口数的3%—5%确定困难群体,按照“11类、5法、4步、91项”工作标准,即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11类人员纳入采集范围,采取申报、入户调查、邻里走访、比较、评议5个方法,通过宣传培训、申报登记、评议审核、数据录入4个步骤,严格按程序采集困难家庭91项指标,按住房、收入等12条指标科学排序,建立了涵盖10235户、24367人的城乡贫困群众基本信息数据库。二是实行贫困救助动态管理。对困难家庭动态排名12项评价指标赋予不同分值,形成量化的“贫困指数”,以此作为选择救助对象的重要依据。每次救助都会改变贫困指数的分值,系统自动生成、自动升降、自动提示,确保最需要救助的对象始终排在最前面,提高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确保帮扶救助效益最大化。三是实施“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建立县乡动态管理精准救助服务中心,整合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帮扶救助政策13类52条,设立帮扶救助热线,按照“统一受理、部门分流、及时办理、跟踪督办、工作回访”的运作模式,实行求助、转办、处理、办结、回访“一站式”服务。先后共受理困难群众求助1719项,已完成帮扶救助950项。

  四是项目建设连片化,让相对贫困群体实现共同受益。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规划贫困村及其周边村,结合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薄弱村集中整治等,策划实施基础设施、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殖等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增强贫困村及其周边村自我发展能力。既推动了贫困区域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又避免了相临村与村之间、同村户与户之间新的发展不平衡。投资2.9亿元的河口区西黄河故道6万亩土地开发精准扶贫项目,规划实施田间灌排、水库衬砌、道路硬化、生态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一核二带二基地”产业项目,重点打造“一谷两廊七区”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覆盖义和镇16个村、新户镇7个村,受益群众1.2万多人,其中8个省定贫困村、贫困群众254人。目前,全市共实施扶贫连片开发项目18个,总投资17.32亿元,覆盖225个村,其中省定贫困村23个、市定贫困村18个、贫困人口2117人。

  五是兜底保障系统化,让绝对贫困群体实现同步小康。制定系统化的贫困人口基本需求救助兜底政策,织密织牢政策兜底保障网。一是低保。对无法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由县区政府参照低保标准给予救助,扶贫低保实现“两线合一”,全市2193名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占贫困人口的31.1%。二是医疗。对未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补贴政策的贫困人口,个人缴费部分由县区政府财政给予补贴;扩大门诊慢性病病种,取消慢性病药品目录和支付限额限制,实行医疗费用二次补偿政策;推动开展针对贫困群体的商业补充保险,贫困群体产生的医疗费用需自付部分,由商业补充保险进行补偿。目前,全市已有63家医疗机构落实诊疗费用减免和先诊疗后结算政策,6620名贫困人口享受各类医疗补贴286万元,966万元的扶贫特惠保险惠及4.4万名困难群众。三是教育。对贫困学生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实行资助全覆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已为748名贫困学生提供教育资助192万元。四是助残。对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范围取消低保条件限制,由原来一、二级扩大到一至四级残疾人,全市已有833名贫困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78名提高托养补贴标准,补贴总额37万多元。五是住房。按照每户不低于1.5万元的标准,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危房改造由各级财政全部进行补贴。去年以来,全市完成贫困户危房鉴定3009户,完成危房改造220户。六是慈善救助。市、县两级“慈心一日捐”资金839.52万元,已全部用于脱贫攻坚。

  六是社会帮扶持续化,让脱贫成果得到长期巩固。一是下派帮扶。全市第十九批下派帮扶从市直部门单位选派197名干部驻村帮扶,对60个省定贫困村、43个市定贫困村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二是企业帮扶。继续开展“百企帮百村”“油地携手脱贫攻坚”活动,截至目前,胜利油田投入帮扶资金2315万元;全市207家民营企业与165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投入帮扶资金1700万元。三是志愿帮扶。集中开展“青春扶贫 益暖东营”志愿扶贫行动,选择登记在册、社会公信力好、项目运营能力强的15家志愿者团队与30个乡镇(街道)签约,与3181名贫困户结对,采取项目化管理,每个志愿者团队都建立完善的需求清单、服务台帐,按照“5+X”结对帮扶模式开展志愿服务(定期上门提供家政、亲情陪伴、爱心助学、健康诊疗、生产帮扶5项服务,按需开展X服务项目)。目前已建成17个志愿扶贫服务站,为1651户贫困家庭开展志愿服务,帮助解决困难3700余个。(东营市扶贫办)

编辑:刘栋